讀好書│匱乏經濟學:匱乏原來是一種惡性循環?

《匱乏經濟學》一書由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Sendhil Mullainathan與普林斯頓大學認知心理學家Eldar Shafir共同著作,匱乏經濟學作為行為經濟學的一種,所探討的是在資源有限的時候,人要如何根據需求與供應來做抉擇。書中所講的「匱乏」,是指「你擁有的比你感覺所需要的少」。

為什麼我們會出現這個想法呢?這個想法又會為我們帶來甚麼壞影響?這或需從「匱乏經濟」的三個基礎說起:

 

  1. 隧道效應

「隧道效應」指人們往往關注眼前最著眼的部分,而忽視旁邊同樣重要的因素。「隧道效應」會產生隧道視野(Tunnel Vision),即人們在面臨壓力和困難時,通常只會看見能達到眼前利益的逃生口,匱乏讓我們視野窄化而忽略了往後的成本和風險。

 

  1. 接球效應

「接球效應」是指當你在拋接球時,你的隧道視野令你只專注於快掉下來的球,而忽略了其他在空中的球。工作時,當一件急事接著另一件急事不斷出現,隧道視野會讓我們選擇先完成最急切的事情,有很多不太緊急的事情一直累積,導致需完成的工作量一直增多。,最後造成了你一直在追趕進度,為了處理每一個突然而至掉落的球,而耽誤了原本按軌跡(計劃)掉下來的球,結果掉進了生活中的匱乏陷阱。

 

  1. 惡性循環

「趕死線」是現代人的常態。雖然很多人都討厭趕死線,但身體往往直到最後一刻才有動力把工作完成。趕死線雖能令人更集中精神,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多的工作,但也透支了精神,及後變得精疲力竭。根據「隧道效應」,當我們因趕死線而將把心力都集中在眼前的工作上時,便忽略了休息、精神與健康等長遠來說更重要的事。而匱乏不止是一種現象與狀況,更是久而久之養成的習慣,令我們自然進入「匱乏模式」,作出錯誤的反應而陷入惡性循環。

「匱乏」仿佛成為香港打工仔的寫照。絕大多數人在上班時,龐大的工作量令時間好像永遠也不夠用,每天工作長達9小時,也僅能應付最緊急的項目。員工既沒有時間休息,更被工作剝奪生活。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也十分少,別惶論對夢想、心靈的追求,所訂立的目標都只能空談,每個人都變成被工作支配的「返工機器」。因此,我們應該學習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取得平衡,明白你所需未必是你想像的多,懂得作出取捨和選擇,才能避免掉生活中的匱乏陷阱。

圖片來源: 互聯網

 

 

英國University of Essex Online 碩士課程,提供多個範疇科目如MBA、商業分析、新興IT科目網絡保安;亦有心理學、 醫務管理等。
1. 提供網上互動學習平台及實時導修課,隨時隨地學習
2. 所有網上學位證書均由University of Essex頒授
3. 89%英國學生對Essex Online的網上課程感滿意*
4. Essex Online教學質素,獲英國政府TEF (Teaching Excellence Framework) 評為金級
5. 最新2022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 英國大學排名27位
6. 學費能每月攤分繳交,減輕負擔,無憂完成學業
課程資料:https://bit.ly/3xu5Z4H
*年度英國全國學生調查 (National Student Survey NSS)

Clear All

Anytime, anywhere

Contact Us